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民榮眷基金會 推動「榮民推廣介紹及文化保存」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文、圖/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

 「眷村」發源自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帶來的大量移民,來自於中國大陸不同省份的外省族群,共同為臺灣這片土地努力打拼,因特殊時空環境下,政府照顧軍眷的政策應運而生。「眷村歷史」是臺灣獨特的歷史軌跡,「眷村文化」集結各省籍的生命經驗,也是移民後在地化過程的展現;反映著國家認同的轉換、軍民關係的重建,至臺灣戰後政治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
榮民與眷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而隨著榮民逐漸年邁凋零,眷村事物更迭變遷,榮民榮眷基金會對於推展文化保存責無旁貸,運用拍攝、訪談徵集、人才培育等多元文創方式,記錄保存及弘揚推廣榮民文化,除在第八屆第九次董事會審議通過「榮民暨眷村文化推展保存文宣人才培訓計畫」外,另為明確相關預算支用,特將「基金管理收支運用作業程序」增修「榮民推廣介紹及文化保存」項目,以為本專案工作推展依據。
 
串連中央與地方資源 保存榮民及眷村文化
文化部以過往臺灣原生文化元素及生活知識經驗為基底,藉由數位科技工具,促進「保存、轉譯、開放、運用」專屬於臺灣的文化DNA,建構「國家文化記憶庫」。基金會積極與文化部合作建置「榮民與眷村文化主題」於國家文化記憶庫,雙方各出資五百萬元,以總金額一千萬元的規模,共同辦理榮民與眷村主題的文化保存工作,接下來即將在全國各地辦理四場徵件說明會,鼓勵民間由下而上重建,再現土地與人民的共同記憶,確保文化多樣性。基金會與文化部的合作案,可說是保存榮民文化的創舉,亦是文化保存的具體實踐。
 
而桃園市政府自民國九十年起連續辦理眷村文化節,迄今已邁入第十九年,民國九十四年在憲光二村舉辦「全國眷村研討會」,形成「全國眷村文化串聯同盟」,促成首次全臺眷村保存行動者串聯,持續推動民間眷村文化工作同盟共學。基金會借重桃園市府累積多年用心推展眷村文化保存經驗,今年投入兩百五十萬元,與桃園文化局於龜山區憲光二村,共同成立「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並於一○九年二月六日由桃園市市長鄭文燦與副主任委員兼榮民榮眷基金會董事長李文忠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未來將活化為以榮民與眷村為主題的「類博物館」,做為進行眷村文資蒐集、保存、傳承、研究與交流的全國眷村文化保存基地。
 
一○八年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北投中心新村、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應用藝術學系及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共同策辦「軍旅‧榮光‧眷戀」特展,於臺北四四南村盛大開展,展期特別選定於軍人節(九月三日)到榮民節(十月三十一日),藉以傳達軍人到榮民的光榮歷程與世代傳承,也透過邀集榮民與軍人藝術家,以複合媒材創作、平面與影音設計及微電影等作品展現,讓國人見識到豐沛有感染力的國防藝文。此外,董事長更親赴四四南村參與婦聯會主辦的「餃子嘉年華」活動與眷村人同樂,並宣示基金會推展眷村文化保存工作之決心。
 
協力民間文化組織 紀錄眷村珍貴記憶
除與公部門的合作外,基金會為擴展更在地化、符合各個眷村特色的文化保存工作,於一○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召開「榮民與眷村文化座談」,邀請臺北、桃園、雲林、臺南與高雄等全國各地眷村組織代表至基金會座談,透過交流座談了解各眷村組織當前推展文化保存工作窒礙問題,協助推動或合作執行相關計畫;現階段已蒐整各眷村組織提案,由基金會董事長李文忠與外聘專家學者編成審查委員會,於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審議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等五單位八個提案,最後通過臺北北投中心新村、公館蟾蜍山煥民新村、雲林虎尾建國眷村及高雄左營明德建業新村等四個合作提案,核定金額總計兩百七十六萬餘元,未來持續協力民間團隊,推展榮民眷村文化保存工作,活絡眷村地方創生。
 
其中,推展榮民與眷村文化保存工作注重的不僅僅是場域的條件,人才的挹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一○八年起基金會首創開辦「榮民眷文創學院」,培訓基金會協力文宣種子人才,共同記錄榮民與眷村生命故事,並透過口述歷史徵集,將文字與影音數位化,長久留存屬於眷村及榮民的珍貴文化資產,以喚起國人對榮民的敬意,並凝聚眷村人的情感,奠定未來基金會轉型基礎。
 
第一期「榮情眷戀生命故事編採寫作班」,邀集知名眷村文學作家張啟疆老師、劉先昌老師與前國防部軍聞社社長田文輝老師授課,自一○八年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二十日假新北市眷村文化園區(空軍三重一村)辦理完畢,共計來自各縣市、各眷村、各年齡層的十五名學員順利結訓,成為基金會協力宣傳的好幫手,學員稿件除發布於臉書粉絲團外,更見刊於《榮光雙周刊》與《眷村》雜誌。
第二期「榮光眷影影像紀錄剪輯班」總計招收二十名學員,並於同年十一月九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在臺北藝文推廣處辦理,課程期間赴臺北市北投中心新村、新北市三重空軍一村與桃園市八德榮譽國民之家實地拍攝,並於三創生活園區電影院成果發表,本次課程邀集國防大學應用藝術系影劇組邱冬媛老師與羅揚老師、屢獲國際獎項的知名榮民影視製作人王顯斌老師,與新銳導演李剛齡老師授課,透過學習拍攝剪輯的過程,教導學員用影像說故事,記錄榮民(眷)動人生命故事。
 
累積榮民(眷)學術能量 光榮使命代代相傳
自民國三十八年到現在,榮民與眷村文化的發展成為一道獨特的歷史軌跡,不僅珍貴,更是文化保存的重要根基。因此,為鼓勵國內大學研究所碩博士(生)撰寫推廣介紹榮民榮眷之文化保存相關研究學位論文,並且提供具體、深入專業研究成果及建議,供基金會進行文化保存執行參考,基金會首創設立「碩博士論文獎補助及獎勵作業要點」,透過廣徵學位論文,取得著作授權,以推展及深化榮民文化學術研究。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論文研究費補助核定作業,未來將持續累積研究「榮民與眷村文化」主題之學術論文能量。
 
眷村的第一代長輩都是為國家奉獻青春的榮民,眷二代在父執輩耳濡目染下,投筆從戎報效國家的比例相對較高,從軍報國使命,代代相傳。自民國八十五年起,眷村改建快速展開,二十餘年來竹籬平房幾乎消失在人們的記憶當中,榮民與眷村文化記憶保存就更顯得重要,眷村不只屬於眷村子弟,更是臺灣多元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榮民榮眷基金會近年來致力推廣保存「榮民與眷村文化」,透過跨部會合作、協力民間文化組織及人才培訓等多元管道,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進而投身文化保存及推廣的行列。
(點閱次數:3476)